节能减排政策设置紧迫,倒逼车企加快轻量化以降本提效。我们认为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环保政策对乘用车的油耗和轻量化系数标准要求较高,路线%,在轻量化上要求到2025年内燃机的设计优化、材料选择和零件数量减少带来的燃油车重量减少将达到10%,到2035年将达到25%,而纯电动汽车的重量减少率将更高,到2025年底将达到15%,到2035年底将达到35%。新能源车由于增加了三电系统导致整车较燃油车增重了200kg-300kg,政策对电动车的轻量化系数减少率的要求比燃油车更高,因此电动车有更强的轻量化需求。
新能源车存在较大的里程焦虑问题,轻量化需求更为迫切。根据罗兰贝格2022年的调研结果,里程焦虑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首要原因。轻量化通过降低整车重量,可全面降低能耗和提升续航,若新能源车减重100kg,续航里程将提升10%-11%,同时降低20%的电池成本和日常损耗成本。我们认为,在新能源车补贴政策退坡、补贴对续航里程门槛逐渐提升、终端用户里程焦虑较重的趋势下,新能源车的轻量化需求更为迫切。
汽车轻量化应用优势显著,解决汽车能源消耗+续航焦虑+提高性能的痛点需求。我们认为轻量化兼顾提升续航和汽车性能,迎合了驾驶舒适性/安全性/经济性的要求,在需求端刺激下有望打开市场广阔空间。电动车质量比燃油车高100-300kg,将消耗更例的能量用于负荷自重,而每减重10kg可提升2.5km的续航,并可降低20%的电池成本和日常损耗成本。同时轻量化显著优化了汽车操作性能及安全性能,并缩短了汽车开发时间。整车开发需针对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等NVH问题优化设计,而铝合金零件较钢制零件降低了汽车对减震消音部件的要求,从而缩短了因针对NVH问题的调试时间。我们以铝合金轻量化为例,在能耗方面,单车使用60kg铝,可降低0.69L/100km的油耗,降低0.75Kwh/100km的电耗。
铝合金性能优越且工艺成熟,应用性价比、量产难度、性能表现的综合表现好,中短期具有大规模使用可能性。汽车轻量化手段包括结构优化设计、制造工艺优化、轻量化材料应用,应用轻量化材料实现减重的同时兼顾了汽车综合性能的稳定,目前为主流方案。而综合考虑性价比、技术工艺、性能表现等因素,铝合金在现阶段的可行度最高,是当前最成熟、最多应用的方案。较其他材料,铝合金性能优越,减重效果好,且成本适中,在做到同等减重效果情况下,单位成本最低。同时其轻质高强,成型性强,通过挤压成型即可满足复杂架构的一次成型,符合量产需要,中短期看具备大规模使用的条件。路线年车辆整备质量最终将实现较2015年分别减重10%/20%/35%,路线年燃油乘用车轻量化系数降低10%/18%/25%、纯电动乘用车轻量化系数降低15%/25%/35%,技术方案变化不大。轻量化主要减重手段是使用轻量化材料,具体而言,先重点发展超高强钢技术,再重点发展铝合金技术、实现铝合金零件的批量生产和产业化应用,远期重点发展镁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并实现大范围应用。
连接技术混用带来产品成本增加和效率降低,限制了铝合金在汽车的应用范围。铝合金是目前性价比较优的汽车轻量化材料,其较普通钢材可达到40%的减重率且生产工艺较成熟,根据赛瑞研究,2020年铝合金在汽车轻量化市场的占比在65%左右。但由于当前汽车材料连接工艺以冲压+机器人焊接为主,与钢材料相比,铝材料存在导热系数大易导致焊缝性能下降、合金表面氧化层污染电极、热膨胀系数高导致零件变形大等问题,制造端的冲焊工艺较困难且拼接效率低,进而导致其连接成本为钢制车身的2-3倍。同时,随着钢、镁铝合金、碳纤维等多种材料在汽车上加速应用,材料连接工艺更为复杂,一方面加大了设备投入、增加了生产成本,一方面大量的焊接、铆接和胶接工艺大幅增加了作业时间、降低生产效率,使得减重性能更好的全铝车身在现有冲压+机器人焊接的工艺模式下难以普及。以奥迪A8车身为例,其使用铝合金白车身较钢制车身降重了近30%,但需要包括点焊、激光焊、涡流焊、铆接、自切削螺钉联接、卷边等14种连接工艺,其激光焊接焊缝4.75米、包边22.01米、胶接152.94米、MIG焊点5892个、铆接2976个等,工艺复杂度远高于电阻焊为主的钢制白车身,整体工艺成本较高。
一体化压铸突破铝合金连接工艺限制,加速汽车轻量化发展进程。汽车制造的传统工艺分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步骤,其中车身需要将各车身冲压零件焊接为发动机舱、侧围、前后底板、顶盖等分总成线,再最后合装为主焊生产线,而一体化压铸技术通过一次高压压铸成型,合并了冲压和焊装环节,将除了外覆盖件和部分悬架件以外的白车身一次压铸为大型零件。我们认为,一体化压铸工艺本质上革新了汽车轻量化工艺和材料使用,首先在制造工艺上,一体化压铸合并冲压和焊装工艺,显著简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我们看好其他主机厂在特斯拉的示范作用下不断引进一体压铸工艺,合并传统的冲压焊装工艺。其次在材料使用上,钢板易于冲压和焊装,过去广泛应用于传统的汽车制造中,铝合金是压铸的主要材质,随着一体化压铸的逐步引进,我们看好其突破材料连接工艺的限制,加速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
梳理当前各大车企的轻量化布局看,轻量化产业主要由特斯拉引领、造车新势力紧跟、传统车企加大力度布局,合力推进轻量化的产业化进程。
1)特斯拉:作为新能源车头部持续加码新能源车轻量化,电池包和车身轻量化为重点。以Model3为例,其轻量化从电池包开始逐步拓展到车身、底盘、电子电器,整车轻量化指数在竞品中较突出。具体措施包括,采用高集成化的E平台、提升电池密度减少电芯数量、优化电池连接工艺来减少铝片用量、采用大模组设计减少组件连接件、优化电池包箱体结构、使用钢铝结合的车身、使用全铝线束、开发一体化压铸车身结构件等。
2)造车新势力:蔚来主攻全铝车身,小鹏发力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蔚来ET5参数图片)对车身后地板使用一体化压铸工艺,后纵梁的吸能盒、轮拱等易损部位保留了单独零件设计,车身后地板减重30%;定位于豪华纯电中大型轿车的ET7采用了超高强度钢铝混合白车身,包含42%的铝/57%的钢/1%的复合材料,白车身重量约420kg,占车重1/6;ES8采用了全铝车身+7种先进连接技术,白车身仅重335kg,减重40%,底盘/悬挂/轮毂/刹车系统/电池组外壳也为全铝材质。小鹏23年发布扶摇架构采用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节省5%的垂向车内空间。
3)传统车企:积极布局新能源车轻量化。如大众在其全新新能源车平台MEB中使用全新车身,把电池和电机融入了车身底架,电池壳采用铝合金;比亚迪在其e平台集成了电机电控,实现了车身重量下降25%、功率密度提升20%。
汽车轻量化的产业化途径包括材料应用、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材料轻量化路线是当前的主流技术方案。具体而言,材料应用旨在开发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以及复合新材料,目前主要在不同汽车部件应用不同轻量化材料,往后看随着工艺突破和材料成本降低,有望实现从铝合金到镁合金的应用拓展。结构设计轻量化主要为开发全新汽车架构、使零部件薄壁化/中空化/小型化/复合化、优化车身的空间结构或创新车身的造型。制造工艺轻量化旨在优化材料的成型工艺,在实际应用中一般结合轻量化材料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工艺。
全球各国轻量化路径各有侧重,我国材料、结构、工艺三路径并行。美国的汽车轻量化路线以材料进步驱动为主,不断提高材料的应用性价比和性能;欧洲轻量化路线重在应用多元化轻量化材料,主要发展先进钢铁材料、轻金属镁铝、碳纤维强化复合材料,并围绕材料进行制造工艺和结构设计优化;日本轻量化重在突破材料和工艺的基础性研究,积极推进轻量化材料的实用化;我国的轻量化思路为重点发展高强度钢、铝、复合材料,协同发展材料开发、结构设计、工艺优化来实现轻量化。
钢铁在车内应用超50%,为轻量化材料的主要替代对象。汽车主要材料为钢材,应用占比55%,其次是铸铁,应用占比12%。钢铁制造技术成熟、成本低、强度高且耐磨性好,但密度较高,为轻量化材料的主要替代对象。
目前汽车轻量化材料主要包括超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等,已得到产业化应用,轻量化效果良好。奇瑞的纯电微型车小蚂蚁采用全铝空间结构和全复合材料外覆盖件,且在车身应用了93%+的高强度镁铝合金,其全铝车身较传统汽车减重了40%且刚性提高了60%+;大众宝来车型利用轻量化材料减重了104.2kg;某车型的外饰件采用轻量化材料减重,合计减重61kg+。
1)高强度钢板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性能高,主要应用于关键结构件中。其具有高抗拉强度和高屈服强度的特性,可以在打薄钢板、减少车身重量的基础上保持性能不减,近年来主要应用在AB柱、地板、门槛等车辆的关键结构件中,如宝马在部分车型的中通道、地板、B柱、车门防撞杆应用了高强度钢;凯迪拉克在部分车型的AB柱内板、地板中通道、横梁等关键部件应用了先进的高强钢,使钢制下车体结构相较原铝制车体减重了6kg。
2)铝合金耐腐蚀、耐磨性强,应用由内部零件罩体向全铝车身过渡。其密度小、强度及刚度高、弹性和抗冲击性能良好、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是汽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铝合金初期用于汽车发动机罩和行李箱盖,现已应用到全铝车身和新能源车电池外壳,2021年国外已可达车身80%以上的铝合金和铝复合材料应用。
3)镁合金抗弯强度和隔音性能好,车体结构件和零件中均有应用。弯曲刚度不变下,镁代替钢可减重60-70%。目前欧洲研发并使用的镁合金车用零部件超过60种,单车镁合金用量在9.3-20.3kg,北美的镁合金汽车零部件超过100种,用量5.8-26.3kg,而国内研发并使用的镁合金汽零仅20余种,技术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受制于加工成本和技术工艺,镁合金量产条件不充分,目前商业应用的平均单车中用镁量不足1kg,个别车型的发动机罩盖、转向盘、座椅支架、车内门板、变速器外壳上有应用。
4)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强但成本高,目前多用于赛车等领域。碳纤维的复合材料质量轻(不及钢材料的1/5)、强度高(5倍钢强度)、耐高温和耐腐蚀性能好,综合性能强于原有材料性能的总和,且可满足不同的车用部件要求,是理想的汽车轻量化材料,宝马i8车型使用了全碳纤维的座舱,采用了类似F1赛车的设计。但限制于加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较高,主要在赛车、超跑等豪华车型有小批量应用,随着制造成本的下降,已逐渐向汽车车身、底盘、轮毂等部件渗透。
远期看,随着镁合金加工技术成熟、生产成本降低,轻量化效果更优的镁合金未来或得更多应用。镁的密度为铝的2/3、钢的1/5,是目前较轻的金属结构材料,车身/动力总成/底盘/内饰使用镁合金替代铝材最高可减重约50%。往后看我们认为,高性能镁合金加工工艺的日趋成熟或降低镁合金的生产成本,同时现有镁合金铸件应用范围与铝合金铸件的重叠度不断扩。
电 话:0317-8032223
传 真:0317-8038223
手 机:13833727290
邮 箱:hobbmwww.lianherenli.com
地 址:河北省泊头市交河镇西38国道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