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轨道交通核心装备技术研发,通过高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成功掌握了制动、牵引、网络等核心控制系统板卡级底层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从国产化替代到自主化可控的跨越发展。
依托青岛地铁6号线开展的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实现了地铁列车从自动运行到自主运行的技术跨越;以“厂所合作”模式开展智能运维业务,为用户提供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支撑下的全寿命周期服务。
自主打造动车、机车、客车、城轨、磁浮等多个制动系统产品平台,可提供覆盖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全领域的制动系统解决方案,具有代际特征的全电驱、智能化、高性能电子机械制动系统,代表着制动系统“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搭建轨道交通领域高水平试验验证平台,持续提高试验检测能力,依托“承担课题、主持和参加标准制修订、检验检测”三驾马车以及60多年积淀的轨道交通车辆装备试验研究经验,为行业提供准确、可靠、优质的试验检测服务。
刘宏友,中车科学家,中车四方所副总工程师,中车试验技术专家组组长,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车辆试验验证和仿真分析工作,主持开展中车试验验证资源规划研究,主持绘制了中车试验验证能力地图、中车轨道交通产品试验项目树。先后担任青岛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和《铁道车辆》《国外铁道车辆》编委会委员。曾获火车头奖章、中车劳动模范,中车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车科技创新育才人物科技成就奖。
杨俊,中车科学家,制动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获得者。长期从事制动研发设计工作,主持了城际动车组自主化制动系统研制、轨道交通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装备与运维系统研制、标准动车组制动系统研制、低地板车辆液压制动系统研制、EPBD架控制动控制装置研制等项目,在打造制动“产品+”新模式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获省部级(全国性行业协会)科技奖项2项,地市级科技奖项1项,中车级科技奖项1项,2021年荣获中车科技创新奖-科技成就奖。
徐燕芬,中车首席技术专家、正高级工程师。作为徐燕芬先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长期从事轨道车辆网络及智能化技术研究,先后研制了基于实时以太网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等三代列车网络技术和产品平台;完成了列车控制与信息服务网络系统研制等4项国家科技部课题以及多项省部级、中车级课题,参与起草8项国家、行业或中车标准,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6篇,多次荣获山东省、中国铁道协会、青岛市、中车科技进步奖。曾获“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全国铁路先进女职工”“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称号。
王坤,中车资深专家,制动技术研发中心钩缓研发部技术主管。入职十多年来,致力于前端开闭机构研发工作,突破多项核心技术,打造谱系化、标准化平台,先后开发出CJ-1和CJ-2型城际动车组前端开闭机构,首次实现国内动车组前端开闭机构自主化设计。主持CRH380B、CRH380D型动车组开闭机构自主化替发工作,打破了300km/h等级动车组开闭机构由国外供应商垄断的局面。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超越,为列车前端开闭机构自主技术国际领先,为中国标准“走出去”保驾护航。
李开晔,中车资深专家,制动技术研发中心株洲分中心产品研发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一直从事制动部件及系统技术研发与应用工作,主要参与DK-2型制动机、CAB-B型制动机研发工作,曾获中车科技创新一等奖、三等奖、湖南省专利三等奖等多项科技奖项,获得“中车优秀工程师”荣誉称号。
王明星,中车技术专家,技术中心研发主管,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车辆电磁产品开发及EMC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重点参与科技部课题3项、中车集团重大/重点课题3项、公司重点课题4项,研发了公司首台一体式磁轨制动器、国内首台铰接式磁轨制动器、首台时速600公里涡流制动器、首台高铁永磁涡流制动器。带领技术团队首次在公司搭建起国内先进的EMC仿真、设计、整改技术平台。主持起草标准2项,授权专利15项,发表论文13篇,荣获中车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
宋晓钟,中车技术专家,技术中心研发工程师,参与完成电子产品硬件可靠性提升项目,建立了可靠性体系,参与完成了网络控制系统、逻辑控制单元、液压制动项目安全完整性等级认证,参与完成国产CLT、EMU200项目电线项目旅客信息系统EOC网络等故障,参与编制轨道交通电磁兼容国际标准,荣获中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张小松,中车技术专家,技术中心研发工程师,负责网络系统硬件平台的开发,参与时速350公里/2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网络系统核心设备硬件及部分底层软件的设计,并为公司城轨网络批量项目提供了平台支撑。牵头完成CR400BF牵引、网络、安全监控、PIS系统研发工作和装车应用,实现了芯片与软件的自主可控。带领团队完成网络系统核心基础部件MVB主卡、WTB卡及中继器重大技术突破。
李家宝,中车技术专家,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带领团队参与和承担“铁道客车模态仿真与试验研究”“基于模态及振动传递特性的铁路货车故障诊断方法与应用研究”等重大课题,参与和承担“既有铁路车辆服役性能研究”等国铁集团重大课题,参与和承担“轨道车辆车载设备用螺栓连接设计及评估方法研究”等公司级课题以及“北京1号线型车服役寿命评估”等延寿评估项目。每年为各部门提供计算服务150余项,为解决轨道车辆及关键部件难点难题,促进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杨磊,中车技术专家,制动技术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承担多项科研攻关,主持参与了十余款液压制动夹钳和磁轨制动器研发工作,实现液压、磁轨制动产品系列化和批量应用,参与研发了适用于地铁和高速磁浮车用受流器系统和高速磁浮车涡流制动器,并在600km/h高速磁浮车上成功运用,主持研发了代表国内领先技术的首套有轨电车电子机械制动夹钳,并顺利通过装车试验考核,荣获中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罗飞平,中车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制动技术研发中心海泰分中心系统设计主管,长期从事制动研发设计、运用保障工作。参与了时速350公里/2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制动系统研制、时速250公里以上货运动车组制动系统研制、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研制、低地板车辆液压制动系统研制、轨道交通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重点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及技术突破。荣获2019年铁道科技奖特等奖、2021年中车科学技术一等奖、中车科技创新协同创新专项奖。
吴明赵,中车技术专家,制动技术研发中心海泰分中心总体部主任级系统设计师,从事动车、城轨制动系统设计和基础制动产品研发,以及中低运量车辆制动系统设计研发工作。先后承担了武汉光谷悬挂车、上海临港T1/T2、苏州2号线等有轨电车项目以及跨座单轨车的制动系统设计研发,迭代优化制动管理、滑行控制、故障诊断等多项系统级关键技术。参与制定中车技术标准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期刊论文9篇,曾获中车科技创新三等奖。
罗超,中车技术专家,制动技术研发中心株洲分中心软件开发主管,从事制动系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工作。先后负责了八轴货运及客运电力机车制动系统研制、重载列车制动系统无线同步控制技术研究、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研制、城轨车辆制动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发。荣获2014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18年度火车头奖章等多项荣誉。
李静,中车技术专家,电气电子事业部研发工程师,主要从事镍镉和镍氢蓄电池系统的研发工作。开发了新型富液式镍氢蓄电池,推动蓄电池产品迭代升级,突破了日本在储氢合金粉领域的技术封锁,攻克了传统镍氢蓄电池“热失控”、低温差、循环寿命短等难题。参与开发了适用于应急牵引工况的高倍率镉镍蓄电池,推动了镉镍蓄电池谱系化和智能化进程。承担两项中车重大科研项目,获得4项专利授权,主持编写了多项行业标准。
吴显,中车技术专家,电气电子事业部研发主管,先后参与了时速350公里/2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京张高铁冬奥智能动车组、京雄智能动车组等重点项目开发,不断推进PIS系统智能化升级。带领团队完成“复兴号”动车组PIS系统智能化全新升级,实现了基于北斗导航定位自动报站和音量自动调节功能,解决了列车过隧道期间广播音量低的问题,研制了适应于特殊人群的乘客助听系统,逐渐形成了以智能动车组为平台的体系化产品,在“复兴号”动车组上实现批量应用,荣获中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李培远,中车技术专家,电气电子事业部研发主管,主导完成了时速350公里/2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旅客信息系统产品、软件开发,主持推动了以智能交互为主线的城轨市域PIS系统的装车应用,开发了成都市域车智能化旅客信息系统、贵阳智能城际车旅客信息系统等项目新技术,主持推动了OLED智慧车窗、电子可调光玻璃、乘客计数系统、乘客助听系统等产品研发并实现装车运用。荣获2018年中车科学技术二等奖、2019年中车科学技术二等奖等。
樊令举,中车技术专家,博锐减振公司开发部橡胶制品研发组主管,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了不同速度等级动车组、标准地铁和重载快捷货车等关键减振元件的研发,主持开发抗侧滚扭杆组成、固液耦合弹簧、高阻尼一系簧、硅胶风道等产品,不断创新产品设计,优化管理和制造工艺,推进工程化应用,为降本增效提供有力支撑。荣获青岛市科技奖二等奖,两次获得四方所“最佳业绩员工”称号。
电 话:0317-8032223
传 真:0317-8038223
手 机:13833727290
邮 箱:hobbmwww.lianherenli.com
地 址:河北省泊头市交河镇西38国道路北